星期一, 8月 06, 2012

“與成功有約 - 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的作者 - 史蒂芬.柯維 (Stephen Covey)過世

Stephen Covey Wisdom2 七月十六日看到史蒂芬柯維(Stephen Covey)過世的新聞,心中著實一驚,這位寫下“與成功有約”(7 Habits of Highly Effective People),"與時間有約“(First Thing First)的作家,時間管理顧問,演說家,在今年三月騎自行車發生意外,一直沒有痊癒,直到最近顱內出血引發併發症,不幸辭世。 


作為一本個人時間管理的書籍,Covey的書和坊間充斥的時間管理有很大的不同。一般時間管理的方法強調在技巧和安排代辦事項的優先順序,從而達到有效率的時間管理。Covey在他的作品中,強調的是確定每個人生命中的羅盤,由這個終極的方向儀來指引我們生活中的優先次序。簡單來說,Covey要我們先認清自己扮演角色的原則和目標,綱舉目張,事項的重要性和急切性自然浮現,時間管理就變成運用有限的資源來完成我們的原則和目標的一個任務。 


如何釐清我們自己的角色,原則,和目標? Covey在書中描述透過mission statement等方法來定義角色和目標。這是一件高度自省的工作,作者自己都承認,完成mission statement需要六個月以上的時間。的確不太容易做到。然而,在今天這個忙碌的社會裡,各種人事物在競逐我們的注意力和時間,如果沒有清晰的羅盤,一個人就會像是一艘迷航的船隻,隨波逐流。 在“7 Habits of the Highly Successful People", Covey舉出了著名的七項高效能人士特質:

  Screen Shot 2012 08 07 at 12 35 37 AM


除了這七項特質之外,Covey運用了管理顧問常用的BCG 2x2 矩陣,點出每件事物的重要性和急迫性的關係: Screen Shot 2012 08 07 at 12 52 04 AM 

我們的時間應該大部分專注在象限一和二,尤其是象限二。小弟喜歡稱它為Q2,Q2代表防範於未然,代表從容行事,行雲流水,就不會像是無頭蒼蠅。


象限三代表的是無關緊要的事物,要嘛完全不做,要不就是運用零碎的時間來做,基本上不能成為我們時間的中心。象限四則是典型的救火工作,做多了只有瞎忙。 


小弟在1990年代初期,開始接觸Covey的作品,我的指導教授還為我們這些研究生舉辦“7 Habits"的讀書會。在往後的幾年之內,從一開始的紙筆工具,Microsoft Schedule+ (還有人記得這個軟體嗎?),到90年末期開始運用Palm這類PDA工具,Covey的方法成為小弟生活上管理時間的唯一指導。2000年以後,小弟逐漸採用David Allen的Getting Things Done (GTD) 的方法,Covey的方法也逐漸淡出。


為什麼?


 我想答案是實用上的難易度。Covey的方法是一種由上而下的規劃過程,每週的時間安排和代辦事項的優先次序,必須回歸到角色和目標的定義。這樣的過程對於中長期的計劃有其必要性,但是對於日常雞毛蒜皮的例行事務來說,確有極大的不便。比方說,”下星期老媽的生日我要在餐廳慶祝,這星期要提早訂位“這樣的事項,不必想太多,做了就是,而且是想到就快做,別問我這件事在“兒子”的這個角色中的重要性和急迫性,我回答這個問題的時間早就可以訂好位子。諸如此類的事項,其實在小弟的生活中還比較常遇到,因此David Allen的GTD方法很快地就吸引我了。而且,GTD在智能手機上的應用,也比較直觀,我在iphone, blakcberry上的Todomatrix都有滿意的結果。有空我再寫一篇GTD的介紹。 


Covey是一個虔誠的摩門教徒,從他的著作中不難嗅出宗教的影響。從原則,目標到個人重生等課題所展開的個人管理術,使得他的論述成為管理學中一個重要的影響。 


斯人遠矣,典型在夙昔。Thank you, Stephen.

沒有留言: